公司讲座:第三讲:畅谈使人聪明的学问

发布时间:2018-08-17 05:08 阅读量:31824 返回列表

内蒙古李家塔铁路运销有限公司提高员工文化素养知识讲座

 

第三讲:畅谈使人聪明的学问

                                      —— 张玉玺

第一章: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来源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类思维知识,反过来又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类思维知识服务。所以,哲学又被称为科学的科学。

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普遍方法、一般方法。人们的世界观总是在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和具体问题时通过所持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方法表现出来。因此,既没有不表现为一定方法论的纯粹的世界观,也没有脱离一定世界观的单独的方法论。

二、学习哲学的方法。

“方法”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意味着沿着正确的道路通过运动。所谓方法,就是人们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毛泽东把它比喻为过河的“桥”或“船”。方法论,从词意上理解是关于方法的学说和方法的理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属于方法论的范围。一般地讲,思想方法侧重于研究认识世界中的问题,它的任务主要是把从实践中得到的感性材料,经过分析、整理、鉴别、消化、综合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得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回答好“为什么”的问题。而工作方法则侧重于研究改造世界中即实践中的问题,它的主要任务主要是处理人、事、物的关系,回答好“怎么办”的问题。马克思说:以往的“哲学家们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恩格思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和近代科学的成就,对贯穿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哲学基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概括,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也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第一性)的问题,即是物质在先,还是意识在先?是物质产生意识,还是意识产生物质?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这是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问题,也是争论最激烈、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凡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则属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任何哲学归根到底超不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不是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的各派。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肯定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也就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是可知论。反之,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第一方面属于主导的地位,它是区分两种世界观,建立两种方法论的依据和标准,对确定什么样的可知论具有决定的作用。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是由哲学的本性决定的。

第一,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自从有人类以来,千差万别的世界归结起来无非两大现象,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哲学既然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因此各派哲学应当首先回答:世界上这两大类现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哲学就是从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这个最高的概括中去研究世界的本质和自然、社会、思维的一般规律,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不同形态,不同派别哲学的区别与对立。

第二,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它问题的基础,它决定哲学的基本路线和方向。

第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人们在世界上从事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无非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谓认识世界,就是主观反映客观。所谓改造世界就是主观反作用于客观。物质和意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是实践中的基本问题,理所当然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与意识

   

第二章: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和实事求是的方法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概念。

    毛主席说:“凡是思想以外的事物都是物质。”

列宁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物质范畴。这就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以高度的科学抽象和深刻的哲学概括,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它指出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这就与一切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物质世界能够为人类所认识。它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们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这就彻底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可知论。第三,从哲学的高度提示了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把哲学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区别开来。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彻底贯彻了唯物主义辩证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是自己全部学说的基础。只有首先解决了物质和意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在认识上才有了正确的逻辑起点,才可能建立起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出发点。

二、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什么是运动?运动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变化过程的概括。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首先,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有其生成、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正是通过运动,才显示自己的存在。其次,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某种物质作为自己的主体,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总之,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整个世界就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高度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客观基础。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一切物质都在运动,而物质的运动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第一,机械运动。它是物体在空间位置的移动;第二,物理运动。它是分子、电子和其他基本粒子的运动,以及这些粒子的场运动,电磁运动和分子的热运动;第三,化学运动。是原子的化合、分解和转化的运动;第四,生物运动。它是生物有机体的同化异化、遗传变异、新陈代谢的运动;第五,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联系的主要表现是:第一,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第三,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区别表现是:第一,它们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即运动主体。第二,它们具有不同的运动规律。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运动贯穿于一切事物的始终,这是运动的绝对性。同时在这个前提下又承认事物发展中的相对静止。事物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这是静止的相对性。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特殊状态。所谓特殊状态,就是指事物存在的具体状态,暂时状态,过渡状态,表现事物的稳定性。为什么说静止是相对的?因为静止是就如下三种情形而言的:

一是,相对于某种具体运动形式而言;二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三是量变相对于事物的质变而言。相对静止作为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不仅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而且对于万物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都有积极的意义。第一,它是具体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相对静止,事物就不能保持质的稳定性,事物就无法存在和发展。第二,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第三,相对静止还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不仅相对静止存在于绝对运动中,而且相对静止的事物中总是包含着绝对运动。另一方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又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不包含相对静止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它们的关系可以通俗地表述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3.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任何物质的运动都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形式,特性表现出来。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及其运动的基本属性和普遍形式。

空间是指物质的广延性。所谓广延性,就是事物所具有的位置、体积、规模、形状、排列秩序或组合形式等。它反映了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存在的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关系,体现事物的横向联系。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是事物运动顺序更替和前后联系的表现。标志事物的纵的联系。

时间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是一不可分的。首先,任何运动的物质实体,都有一定的广延性和持续性,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其次,时间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所谓绝对的时间空间也是不存在的。时间空间离开了运动着的物质便无法度量。第三,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不可分割的。既没有只有持续性而无广延性的物质运动,也没有只有广延性而无持续性的运动着的物质。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所谓本质联系,是指同一类事物共同具有的、隐藏在事物内部并规定事物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的联系。所谓必然趋势,是指在同一类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稳定的、一定要贯彻下去的基本秩序。事物的发展是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的统一。

规律具有客观性。事物的发展,不论是自然界的运动还是社会运动,只要是规律就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客观性是说,规律本身的产生、存在和消失,规律起作用的内容、范围和程度,以及决定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变化,都是客观的。具体地讲:①从规律的存在上看,规律的客观性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所决定的。②从规律的作用上看,不管人们认识不认识,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只要事物内部存在某种本质联系,而外部又存在某些必要的条件,规律就要以人们不能抗拒的力量发生作用。③从规律的变化上看,一种规律的消失和另一种规律的产生,只能随着事物本身所处内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正如毛泽东说的,人们不能创造一个“石头变小鸡”的规律,也不能消灭“凡人都要死”的规律。我们的任务是承认客观规律,认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根据实践的需要,利用条件、改变条件,去利用一些规律和限制一些规律。

规律具有系统性、历史性(规律本身也是历史地发展的)、层次性。

第二节:意识的能动性

物质是运动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自己的对立物---意识。

一、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种自然过程经

历了四个决定性的阶段。

第一,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简单反应

第二,低等生物的反映形式——刺激感应性和能量交换

第三,一般动物的反映形式——无条件反射和第一信号

(非语言)系统的条件反射。

第四,人类的反映形式——第二信号(语言)系统的条

件反射,即人的意识的产生。

其次,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意识的起源不是一个纯粹生物学的自然过程,而是与人类社会一起出现,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其中,劳动是意识起源的决定性因素。第一,劳动使人脑日益完善,为意识提供了生理基础。第二,劳动促使语言的产生,为意识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从来都是社会性的。在劳动过程中,要求人们协调行动,与集体保持一致,这就需要交流思想,表达意见、要求。第三,劳动的加深和扩大,使意识具有了愈来愈丰富的内容和愈来愈多的形式。人类的生产劳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也不断扩大着人们的眼界。随着劳动的加深和扩大,人们不断地发现以往不知道的事物的属性,从而形成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内容,出现了愈来愈多的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政治学、伦理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等。总之,生产劳动是一般动物向人转变、由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的意识的决定力量。而劳动一开始就是集体的、社会的,离开了集体和社会也不会有人的意识。就是现代文明人的后代如果生下来与社会隔绝,也会变成一个没有意识的人形野兽。

二、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实在的反映.

         意识是既离不开物质但又不同于物质的精神现象。它有两个本质特点: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物质(客观实在)的反映。

(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是意识活动的物质承担者,而意识则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

         条件反射学表明,意识的产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

(二)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它本身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

外部物质世界的事物现象通过感官传到大脑才会产生意识。所以,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是指构成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物质世界。意识是人脑活动的产物,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的源泉是物质世界。

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是指意识的客观内容必须通过主观意识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说,意识的内容虽然来源于客观世界,但它毕竟是人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映,因此不能不受到主观因素的种种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但决不意味着意识形式是主观自生的,对物质没有依赖关系。

(三)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 意识能动性的概念

         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主观能动性。它是指人的意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作用。

      2)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第一,意识在认识世界方面表现的能动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主动性。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认识是自觉的、有选择的、主动的过程。二是抽象性,即概括性、本原性、深刻性、科学性。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提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是预见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和追溯过去,而且还能推测未来。

           第二,意识在改造世界、加速事物发展的速度、改变事物的具体形态方面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创造的作用。二是规范的作用。三是调控作用。

           意识能够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支配、调节和控制物质客体。高级层次控制低级层次,活的事物支配死的事物,这是宇宙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不过,意识对物质客体的支配有特点,这就是间接性。如利用燃烧、水力发电,运用电脑控制生产等。总之,意识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在于它能指导实践,并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造成对客观现实的改变,使意识“物化”,不断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东西来,正如列宁指出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具体讲,人的意识通过实践对世界的改造作用有两种情形:一是改变事物的发展速度,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二是改变事物的具体形态。   

3) 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促进事

物的发展,一种是阻碍事物的发展。正确的思想、意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违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第三节: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

      意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和方法的统一

自然现象是物质的表现,社会现象是物质的产物,意识现象是物质的反映。“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有:第一,世界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是统一于某种意识、精神,而是统一于物质。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不是物质的形态或结构,而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把唯物主义原理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形成科学的唯物史观。第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不是单一的、静止的统一,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运动变化中的统一。整个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生机勃勃的物质世界。这就避免了把世界的本质神秘化、简单化,不给宗教唯心主义或现代神秘主义留下任何可以利用的地盘。

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所谓实事求是,简单地讲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是既反“左”,也反“右”的正确思想路线。

二、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根本的是要坚持以下四点:

(一) 坚持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1、调查全部事实的总和

       所谓总和就是事物的整体、全部情况、事物的本质。列宁说过:“我们过去犯错误就是把可能性当作现实。

   2、调查客观事物的一和多

一和多是个古老而又内容丰富的哲学命题

所谓一和多,从整个世界讲,世界是一(统一性)和多(多样性)的统一,千差万别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形成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从具体事物讲,事物是一(不可分性)和多(可分性)的统一,形成事物的本质性和差异性。一和多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一包含着多,并以多为存在的基础,多也包含着一,多以一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二) 不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从错误的或过去的观念、体制和方法中解脱出来,树立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体制、新方法。

 

 


内蒙古李家塔铁路运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477-8939338

联系邮箱:litieyun@sina.cn

联系地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李家塔

扫一扫关注我们

扫一扫查看手机版